追尋天人合一的雕刻巨匠
文/劉培森
法籍雕刻家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是我建築生涯首位合作的藝術家,非常榮幸能提筆為他與伴侶薩璨如今年在双方藝廊舉辦的《湧現》(Synergy)雙人展撰寫個人對其創作的感想。有鑒於再多文字都難以深刻描繪貝杜作品所欲傳達的藝術精神,只能拙筆淺談我與他的交往印象,並邀請觀眾親臨現場觸摸雕刻作品的質感,去感受藝術家用情感孕育與散播的思想種子。
回顧1995年與貝杜因為台灣交通運輸研究所正門前方的作品〈暢流〉(The Track)而結緣。這件以義大利卡拉拉白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作品,透過穿梭於二十四根錐形立柱的流體表現,象徵人、車與時間在岩石間的縫隙中流淌,巧妙地隱喻台北都會生活的川流節奏,為隸屬交通部門的行政辦公大樓門面廣場挹注生動活潑的藝術能量,充分展現貝杜對環境涵構、空間尺度、主題內容的完美詮釋。
身為一位具有空間設計背景的藝術家,貝杜將立體雕塑視同建築物的量體,以全方位的空間概念進行規劃思考,讓作品與環境融合,進而展現出優雅的氣度。他的美學創意不僅呈現在視覺意象上,更體現在材質觸感、光影變化、結構組織等關鍵因子的縝密貫徹之中。此外,他嚴謹的創作思維與工作態度,形塑作品精準的外形與內涵,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貝杜確實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合作夥伴。
與石俱進的創新突破
在互動的二十多年來,欣見貝杜精彩的公共藝術作品一一展現在台灣民眾的眼前,由歐陸遠來台灣的頻率也逐漸升高,因此常有機會和他會面交流,都能看到他神采奕奕地訴說新的想法、新的創作與新的目標,在對話中深切感受到貝杜的創新動能,內心除了十分感動之外,亦觀察到他創作思維的精進與實踐能力的成熟。由於藝術家從創意發想至實踐,與建築師的規劃理念至建構是非常相近的執行過程,於是按捺不住地邀請他於2018年6月蒞臨敝事務所公開演講,分享藝術創作的心歷路程。該次講座引起了上百位同仁的興趣前來聆聽大師的經驗與智慧,跨界學習。從貝杜生動的講述中,我們觀察到一位成功的藝術工作者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要能創造環境的優勢、善用科技的輔助、建構完善的運營制度,以及嫻熟大型作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專業拆卸技巧,均為了確保任務能夠圓滿達成。
貝杜與薩璨如的藝術工作坊位於義大利中部塞拉維扎(Seravezza)小鎮,鄰近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採石場,承襲著米開朗基羅與梅蒂奇家族的歷史淵源。藝術家終年浸淫於石礦之中,自然比任何人都了解如何與石材共處。每塊天然石材都具有其獨特的紋理與性質,因此在創作初期,便需謹慎地觀察、挑選、搭配與創作主題相符的石材個性。技術方面,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貝杜成功藉由數位運算製作出三維立體的複雜有機圖像,再經由精準的機器手臂輔助於原石上雕琢成雛形,最後透過藝術家巧奪天工的雙手,細部塑形、打磨,創造出完美的傑作;其中大尺度作品更需要考慮材料的硬度和重量,以確保分割、拼裝和運輸的安全性。那一晚豐盛的藝術饗宴,讓事務所同仁都意猶未盡、滿載而歸。
公共藝術的人本精神
一件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具有賞心悅目的美學價值,更重要的是能夠建立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結,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換言之,公共藝術的精神本質就是必須與自然融合、與觀眾共鳴,進而引發群眾思考、交流和共享,成為社區聚落的主體象徵。
建築物是公共藝術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猶如大型雕塑,建築師追求創造人與空間的良性互動,讓觀眾沈浸其中享受美感與舒適。貝杜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這種精神,他以石雕為媒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式,使人們能夠在他的作品中體驗生命的流動。
公共藝術創作與建築空間設計在發想過程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能真實反映創作者對於自然、生命以及人文的觀察和思考,藝術家與建築師的創作風格皆隨著時空變化而不斷演進。然而,公共藝術創作比建築設計更具有想像空間與彈性。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可以更靈活地根據環境內涵及文化特徵來調整作品的表達形態,使其與空間和諧共存、共榮。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精美的心靈創作,還可以觸摸、穿梭、甚至坐臥,真實地融入到作品裡,建構屬於自己的情境和想像,過程中充滿了共鳴和樂趣。
藝術與空間的跨域融合
貝杜藉由創作融匯了建築、景觀、藝術以及人文哲思,延續歐洲文藝復興人的精神,同時以抽象表現手法展現推陳出新的時代風格。本人在觀看貝杜的作品時,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層次與深度,在此歸納三個原因:首先,基於藝術家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其作品皆能以高度美感的形態呈現;其次,歸功於藝術家早期空間設計的養成教育,讓他能駕輕就熟地從環境的特質來發想創意,這點可由與室內設計結合的雕塑作品如〈雙柱〉(Two Pilars)、〈水之交響〉(Aquarium)與〈洄游〉(Migration)中看到與空間環境的無違融合,甚至成為建築元素的一部分;至於戶外景觀的創作,如〈風生水起〉(Water and Wind)與〈海天千濤〉(Shoal)更加因地制宜,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情境,喚起觀賞者內心的澎湃;最後是藝術家企圖心的展現。貝杜不辭辛勞地遠渡重洋,推波助瀾異國文化的藝術詮釋,作品常見於歐洲和亞洲各地;近年更致力於推動國際藝術家交流計畫,促進多元媒材、跨國跨界的創新融合,讓自身的創作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持續得到滋養與成長。
本次展覽提供彌足珍貴的機會,讓觀眾近距離見證兩位石雕藝術家近三十年來作品的精彩蛻變;更難得的是,能透過作品來觀察他們如何共同生活、相互啟迪與創作。一般而言,藝術家常有較為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但貝杜和薩璨如卻能在合作中發展出專屬的個人風格。他們的作品融匯了東西方思想,呈現出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的美感,深信經由兩位藝術大師鬼斧神工的創意與巧思,必能讓這些越洋而來的石頭在寶島上綻放璀璨的光芒
2024 双方藝廊 「湧現SYNERGY:薩璨如Cynthia Sah + 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 雙個展」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