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出發,門戶上的時空行旅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出版 /《流動的風景》 文 / 蔡舒湉
同為大理石雕刻家,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最為珍惜自然蛻變的過程。
他們說,每塊石頭都有它的個性,藝術家要去找尋,並且在每一次實踐中挑戰新的辦法,從而斬獲新驚喜。
迴旋交會 百匯門戶意象
「我們兩個人都很喜歡石頭,雕刻是最開心的一件事,而且利用自然材料做出的作品,一定要很寶貝才行!」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在義大利遠端連線,回想21年前為石碇創作的三組石雕作品,藝術家自己也成了時空漂鳥,雙雙見證自然與人文、時間與空間的衝突與漸變。
時值臺灣公共藝術元年,尼古拉.貝杜已為新竹創作大型地景藝術,而石碇交流道暨服務區的公共藝術案是他和薩璨如剛開始攜手共創的專案之一。他們並未提取現存於地景中的元素,而是從外部眼光思索石碇的定位。
從北宜高速公路穿過雪隧路上,可以看見許多自然生態與人文開發的衝突,反映出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的兩難。薩璨如說:「石碇連結繁忙都會與純樸鄉鎮,本質上就是一個門戶。我們想談大自然的運行、生命的循環、人類智慧之演進,還有對旅行的觀點與祝福,這些概念都結合在一起,才會成為完美的意涵。」
				石材波動 標記時空漸變
旅居義大利的他們,選擇雕鑿三組石雕來定位石碇的過渡本質。「大地脈動」 位於國道五號石碇隧道南口綠地,六件石雕漸次地開展出明度與高度,造型似浪湧、也似層巒,在旋轉舒展間環擁出帷幕感;「時空漂鳥」棲息在石碇休息站安全島上,水平而悠緩的形體在中央扭身繞向,既是翱翔的羽翼寄寓城鄉逍遙遊,也象徵交流道的迴旋交會,兩組作品皆使用灰白的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位於石碇休息站庭園的「光陰隧道」,則選用南非紅花崗石打造五座環型石雕,在反映通道本質之外,亦是孩童嬉戲的樂遊園。
三組石雕匍匐於地表之上,自然的弧度和優雅的律動感,觸發半隱半現的張力美,如同生命的交會,反映出人總在不知不覺間牽引心靈悸動。儘管作品凝聚出永恆感,團隊在創作當下卻面臨緊迫的時程挑戰,光是尋找石材就花費三個月時間。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後,所有合約退回審議,建築出身的尼古拉.貝杜重新檢視結構計算、施工方法,接著在一年內陸續完成三組作品,再從義大利海運來臺灣。為求精準落實完美度,跨海團隊在工程聯絡、合約確認上都花費不少時間。
				留住永恆 經營時代之美
尼古拉.貝杜說,執行公共藝術案不僅要連結當地的自然人文、藝術與工程專業人員,還要對抗諸多不可抗的天災地變,過程中需與許多人互動,而藝術品也應為人而生,連結私密的生命經驗,或連結公共議題,而不是深藏在畫廊或博物館中。埃及或希臘羅馬流傳至今偉大的石雕藝術,即證明雕刻可以是亙古流傳的地景。儘管高速公路上的公共藝術必須以安全為第一要務,無法讓駕駛者任意下車撫摸互動,依然可以透過簡單的形體變化,創造特殊的感官印象,繼而發酵情感。
人會年老色衰,在歷經風吹日曬雨淋、落葉飄落等自然衝擊,與人為的空氣汙染後,石雕也會有歲月痕跡。作品在後續保護維養上,就像沒人會把佛羅倫斯的石雕拆掉一樣,投入心力留住時代的永恆美感。薩璨如自嘲自己和夥伴都是傳統派,喜歡美麗、要求美麗,認為創作需深入與公眾對話、連結情感。「藝術家要自我要求,從內心深處挖掘出想說的故事,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做不著邊際的空想。我們希望公眾可以停下來,也可以坐上去,真正地摸它、了解它。任何藝術品都需要經過時間的試煉。」
				
*摘自交通部高速公路 2023年出版《流動的風景》
 
															大地脈動
 
															時空漂鳥
